杨东泰,男,1998年8月出生,北京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大四学生,现已保研至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直接攻读博士学位。曾获人民特等奖学金、人民一等奖学金、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一等奖、北京科技大学优秀三好学生等荣誉奖励;曾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期刊《Journal of Chemical & Engineering Data》上发表文章“Thermodynamic properties of a ternary AHP working pair: Lithium bromide + 1-ethyl-3-methylimidazolium chloride + H2O”;曾担任北京科技大学校学生会共建部部长,校团委青年双创服务中心干事等。
四年前,一个来自河北省沧州小县城的十七岁少不更事的懵懂少年带着满怀的期待又夹杂着几分迷茫怯懦来到了北京科技大学,开启了自己的大学生活;四年后,回首往事,这个青涩的少年已然在北京科技大学这个锻炉中获得了质的成长和历练,感恩母校,感激老师、同学们,也感谢自己的坚持,你们是这漫天星辰,点点闪烁,照亮了漆黑的夜,陪伴我在追逐理想的路上不孤单。
学习——宁静止水,方能致远
拥有坚实的学术基础是能够在将来的学习工作中站稳脚跟的先决条件,也是作为一名本科生理应完成的学业要求。三年来我认真对待每一科专业主干课程,对于我来说所有课程没有主次之分,一视同仁,我尽力让自己真正的将知识掌握并吸收,而不是简单的在考试中取得高分,这与学习的初中相违背,漂亮的成绩只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对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的认可和奖励,我一直努力让自己学会从获取新的知识中得到快乐,这是促使我能够持续学习的最佳动力。三年来,从高数,大物,线代等基础学科开始,到后来的流体力学,热力学,燃烧学,传热传质学等专业课程,让我真正的从一个高中时候的“名义”理科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能源动力学科的入门人,也让我对学术研究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我可能算是同学朋友眼中的“学霸”,但我知道其实我只是对待学问更为认真和刻苦的普通人,一直以来我希望能够把这种态度传递给更多的同学和朋友,让大家在学习中体验到更多的经验和乐趣,为班级同学讲解题目,帮助同学进行考前复习,参加学院组织的“小猴班”为低年级学弟学妹辅导、备考高数,组织同学进行科技竞赛,和大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我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体会到了难以言表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尽量少的在学习中添加功利感,尽量多的使自己安静的学习,让学习变得纯粹,如此让我能够更多的体验到学习本身带来的快乐,促使了我的长久持续的学习和进步。
竞赛——严谨工作,友谊长存
如果说课程学习是输入、自我提升的话,那么竞赛就是输出、表达自我的最佳体现;运用所学的知识理论表达所思的奇思妙想,是竞赛最吸引人的地方,它给了大家一个展示思想的舞台,只要敢想,只要敢做,大家就会为你鼓掌,为你喝彩。在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中,我们团队经历了校内赛、全国赛初审、全国赛决赛的重重考验,最终斩获全国一等奖的荣誉,在开心之余,其中的辛苦种种还历历在目,从团队组建、跟随指导老师开始头脑风暴以来,团队踏入了一个又一个的坑,又一次一次的顽强的爬了出来,在不断的试错中,我们发现了一种吸收式热泵的新式循环的可能,在最终确定竞赛题目“基于化学制冷剂的宽温型冷热联供热泵循环”后,我们开始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前期的大量实验探究和理论分析,在可行性分析之后,进而开始了装置的预设计,绘图,材料选择,装置搭建,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团队在办公室中起早贪黑,也曾在讨论中面红耳赤,也曾在瓶颈中垂头丧气,也曾在疲惫中和衣而睡,但是在激烈讨论中获得了更加理想的方案,在突破瓶颈时获得了满满的充实感,在短暂的休息之后继续精神百倍的投入到工作中,来自不同专业的大家纷纷将自己的知识才干不遗余力地投入到比赛之中;作为能动专业的学生,我承担着装置可行性的循环分析与装置稳定可靠运行的设计和制作,在充分利用所学知识的同时,我也积极学习新的化工和机械方面的知识,装置最终被成功建造并运行,我们也一举夺得了大赛的全国一等奖,其实回想比赛种种,前期的准备过程反而最让我印象深刻,在长时间的工作中,我不仅将专业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提高了知识运用的能力,同时开拓了视野,接触了更多的领域知识,除了对自己能力的提升,最重要的更是在比赛中与团队成员建立了一份份弥足珍贵的友谊,这可能就是竞赛真正的魅力所在吧。
科研——奋力进取,保持谦卑
在我的印象中,学习是宁静而淡泊的,竞赛是紧张而绚烂的,那么科研呢,科研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在我还没有进入实验室的时候,我对科研还抱有一种懵懂而崇拜的态度,而在我三年级的时候,通过罗老师的帮助,我开始进入实验室,真正的接触了科研,当科研摘下神秘的面纱,它带给我的,是磅礴的广度和深邃的思想。提前接触科研对于我的学术生涯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怀着一颗新奇的心在老师的带领下走入了实验室,印象中的科学家的实验室中的各种科研设备,瓶瓶罐罐映入眼帘,我是兴奋的,迫不及待地准备开始大干一场,在了解了各种实验装置的使用方法和研究基本方向后,我开始了相关文献的阅读和整理,与老师一起探讨研究的具体方向,制定实验方案,随之而来的便是长时间的,大量的实验操作、数据记录、数据处理与分析。随着最初的热情慢慢消退,而实验依旧不见起色的那段时期如约而至,科研工作长时间的毫无进展使我的内心开始出现了波动,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拥有良好的科研能力,怀疑自己的实验方向是否正确,我开始焦躁,甚至想到了要放弃,每每这种时候,我的老师和朋友们都会给我鼓励打气,朋友们的安慰劝解让我重现笑颜,老师的谆谆教诲和耐心开导让我重拾信心,继续投身到实验的工作当中。回想起和老师一起在实验室工作到深夜的一丝不苟,与老师走在夜晚空无一人的街道上的谈笑,独自一人在实验室与实验装置共度圣诞夜的情景,我有种说不出来的快乐,颇有一番“纵良辰美景,更与谁人说”的窃喜。努力终有回报,在老师的指导下,一年多磕磕绊绊的科研汇成果集成一篇小小的科研论文,最终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SCI期刊上获得了发表,论文虽小,可这承载了一个本科生的科研梦想的开始与更远方的理想。
工作——乐于奉献,懂得担当
本科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我在学习科研的同时,也抓住机会体验了大学社团的工作与社会实践的充实。在校学生会担任共建部部长的经历让我更好的锻炼了与老师同学们的交际能力,提高了工作与领导能力,也让我切实的参与到了为同学们建设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的工作中去,更好的体会了校会宗旨“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在校团委担任干事期间,我们组织完成了科技文化节系列活动,作为活动的主办方参与到了活动的策划、审批、准备到活动现场的布置等工作,对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了一定的锻炼,也感受到了亲眼看着一个活动在自己的参与中流畅的举办的那种幸福感。在暑期社会实践中,我认识了一批来自很多其他专业的优秀的同学,大家一起为了更好的完成实践在一起出谋划策,集思广益,在完成了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的同时,也收获了真挚的友情。
我曾在凌晨四点走在北京科技大学迎新的路上,我曾与同仁一起紧紧抓住差点被大风吹垮的文化节帐篷,我也曾在炎热的六月漫步在北京的大街小巷追寻社会实践的成果,我曾……这是我本科生活同样青春昂扬的多彩一笔。
写在最后
人的一生应该是缤纷的,细数本科四年我经历的种种记忆,它们遍布在学习、竞赛、科研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又都深深的藏在我的心中,这是我的宝藏,这些经历都让我感悟良多,我从学习过程中懂得了厚积才能薄发,从竞赛中学会了勇于挑战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从科研中体会到了研究的不易与坚持的价值,从工作中明白了与人为善,勇于担当;而在每一份珍贵的回忆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的,是我的母校,我的老师和同学们,我携着我的理想踩在坚实的土地上往前走,你们化作漫天灿烂的星辰陪伴着我,温暖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