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党群工作 > 党建风采

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学生党员上好在“在经历中学习——疫情防控公开课”(五)


发布时间:[2020-03-13]   点击数: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加强疫情防控期间学生党员日常理论学习工作,进一步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激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深厚情怀,筑牢“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共同思想基础,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组织学院全体学生党员认真上好疫情防控公开课第5讲——“弘扬革命精神 增强必胜信心”。

“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必须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纵览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焦裕禄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以及九八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等一笔笔宝贵精神财富,如同火炬,照亮了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征程。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也已融入中华民族血脉,鼓舞激励中国人民砥砺奋进。在当前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好这些精神,在党的领导下全力打赢这场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通过学习疫情防控公开课第5讲,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的学生党员深受启发。


环境生物技术与材料开发团队党支部李真:王炳林教授以回顾中国历史为课程主体,以我国多个战役为切入点,向大家呈现了一场生动的课程。东北抗联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听过无数次的真实故事,每次却都有新的体会。每一段历史都在告诉我们说,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是我们精神的支撑、道义的力量。抗美援朝中,母亲送儿子、妻子送丈夫,成千上万的工人奔赴前线,情况越是艰难,越是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情怀。现如今疫情当头,各行各业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支援湖北、支援武汉,我们正见证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年轻人扛过社会的使命,高举责任大旗,他们一往无前、无所畏惧。但同时,这个时代也有太多的负面声音,挑战着特殊时期人们本就脆弱的神经。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作为“知识分子”,我们要相信科学的力量,不信谣不传谣,并且把这份信念传播出去、影响他人,这就是我们普通人在这场疫情中能做出的最大贡献。


能环本162党支部高颍: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我们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在磨难中奋起呢,其中很大一个因素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就有革命精神的支撑。在王炳林教授讲授的“在经历中学习——疫情防控公开课”第5讲“弘扬革命精神 增强必胜信心”课程中,我学习到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培育形成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和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以及九八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等。这些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写照,更是党领导我们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的长效“密码”。当前正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我们新一批的青年党员,应该成为这些伟大精神的传承者、践行者、弘扬者,要继承和弘扬好这些精神,在党的领导下全力打赢这场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能环本低年级党支部金楷茹:“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是毛主席关于革命精神的谆谆教诲。今天的公开课为大家梳理了革命时代和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诸多伟大精神,并讨论了如何认识和弘扬民族精神。认识伟大的民族精神,首先要认识孕育它的时代背景。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的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孕育了五四精神,于外国科技封锁中开辟一条新路的“两弹一星”工程孕育了大力协助、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要坚定科学理论的指引,人们的精神信念不应是盲目、迷信的,而应该依托于丰富的认知和深刻的思考。弘扬伟大精神,要坚持党的领导,党的组织遍布中华大地,在种种考验中发挥了战斗堡垒的作用。作为党员的我们,要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真心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回味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对思想的洗礼,把伟大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还需要更多的认知、思考与实践。


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创新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工作,组织学生党员上好“在经历中学习——疫情防控公开课”,让党课“活”起来,教育引导学生党员将对疫情防控的切身体验转化为理性思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铭记新时代青年学生的初心使命,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以共产党人的奋斗,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北京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联系电话:010-62333757
版权所有©北京科技大学   建设与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62   京ICP备:1303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