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党群工作 > 党建风采

北京科技大学第340期学生业余党校暨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学员围绕第一讲展开热烈讨论


发布时间:[2020-03-22]   点击数:

3月19日,北京科技大学第340期学生业余党校暨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第5期入党启蒙教育班开学典礼与第一讲成功举办。在第一讲“感悟制度优势,坚定‘四个自信’——在疫情防控斗争中成长进步”中,能环学院党委书记董春阳多维论证制度优势是战胜疫情的根本保证,系统阐释坚定“四个自信”的重要意义,深入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在勉励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精神,以“六点希望”激励党校学员在疫情防控的斗争中砥砺入党初心,践行青年使命,融入发展大势,成就精彩人生。

第340期学生业余党校暨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学员围绕主题党课内容展开交流研讨,分享心得收获。


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学员王思淼:党委书记董春阳老师为我们集中讲授了“感悟制度优势,坚定‘四个自信’——在疫情防控斗争中成长进步”主题的党课,让我感触颇深。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亲自部署,亲自指挥,党中央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深入一线抗击疫情。全国紧急动员,体现了中国完善的组织动员体制,将人民生命健康放在首位。董老师提出,制度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政治保证。要想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优势,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硬核力量。董老师强调,正是因为有了人民的力量,我们才能克服任何困难。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此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在党的领导指挥下,中国交上了一份满分的答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在党课的最后,董老师鼓励我们要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所以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负党的期望、人民的期待、民族的重托,不负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学员吕奉泽:首先,董春阳老师通过纵向回顾我国的抗疫历程,横向与外国防疫工作对比,充分说明了制度优势是战胜疫情的根本保证,使我们认识到制度优势的三个方面,认识到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政治保证。同时,董春阳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坚定“四个自信”的重要意义,使我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坚定“四个自信”的重要性。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定理论自信基于成功实践,源于理论对克服困难的有效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建立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之上。最后,董春阳老师借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对我们也提出了同样的要求: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和锤炼品德修为。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我们身边就有很多榜样,能环优秀学子面对疫情作出了贡献,我们要有勇立潮头的担当,攻坚克难,以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


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学员崔慧玲:这次的疫情防控充分彰显了中国制度的显著优势。制度优势是战胜疫情的根本保障,因为我们有党领导的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紧紧依靠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优势,这次防控较难的疫情才能得到有效控制,让治愈人数不断上升。我们没有理由不对我们的国家充满信心,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坚定理论自信、坚定制度自信、坚定文化自信。这次疫情再次体现了我们要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相信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识和认同。作为入党积极分子,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我们要时刻铭记,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要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锻炼身体,尽自己的力量去报国。


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加强疫情防控期间的形势与政策教育,特别是学生业余党校学习培训工作,及时将疫情防控的生动实践转化为党校培训的鲜活素材和生动案例,教育引导积极分子培训班学员坚定理想信念,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深厚情怀,增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心信心,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北京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联系电话:010-62333757
版权所有©北京科技大学   建设与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62   京ICP备:13030111